編者按:在中共臨沂市委網信辦的指導下,臨沂市融媒體中心(傳媒集團)“在臨沂”客戶端品牌欄目“在臨沂網評”全方位集納、展示全市優秀網絡評論作品,剖析社會熱點,回應群眾關切,廣泛凝聚共識,匯聚奮進力量,努力在全市范圍打造有態度、有深度、有溫度的網絡評論生態圈,傳播臨沂好聲音,匯聚臨沂正能量。
在臨沂商城展覽館的玻璃展柜里,一輛1978年的木質獨輪車靜默佇立。磨得發亮的車胎鐫刻著歲月的紋路,裂痕密布的車架仿佛歷史的褶皺,誰能想到,這看似陳舊的運輸工具,竟串聯起一座城市從“四塞之崮”到“物流之都”,從“提籃小賣”到“買賣全球”的逆襲傳奇?臨沂用四十年光陰,將“草根經濟”鍛造成中國創造的鮮活樣本,其背后蘊藏的“是什么、為什么、怎么做”,正是破解中國創造密碼的關鍵鑰匙。
“篳路藍縷啟山林”:臨沂范式“是什么”
“商賈云集,貨聚八方”,《沂州府志》里的寥寥八字,勾勒出臨沂千年未改的商業血脈。但真正讓這座城市書寫傳奇的,是改革開放初期的“地攤經濟”。1981年,臨沂西郊汽車總站旁,2000多個攤位如星火燎原,在塵土飛揚中搭建起全國最早的“馬路市場”。沒有遮風擋雨的棚子,塑料布就是商戶的“廣廈”;沒有運輸工具,人力板車便是他們的“鐵騎”。這種“螞蟻搬家”式的原始積累,孕育出敢為人先的闖勁、靈活應變的智慧、抱團發展的韌性,構成了臨沂范式最本真的底色——它不是宏大敘事下的奇跡,而是普通人用雙手、靠智慧闖出的“草根創造”。
如今,蘭山區“中國教育用品采購基地”每日3萬種教具發往全國,80%商戶擁有自主設計能力;12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拔地而起,全產業鏈無縫銜接;國際陸港智慧物流園年處理3000萬噸貨物,數字技術重構傳統物流。從地攤到產業集群,從人力板車到智能物流網,臨沂用實踐詮釋:中國創造可以從泥土里生長,從市場中萌芽,從草根間崛起。
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:成功密碼“為什么”
臨沂的逆襲絕非偶然,而是“天時、地利、人和”共同作用的必然。從“天時”看,改革開放的春風為其提供了發展機遇;從“地利”講,地處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,讓其成為商品流通的天然節點;但最關鍵的還是“人和”——臨沂人骨子里的“闖勁”與“韌性”。正如古語所言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,臨沂商戶正是憑借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,在市場浪潮中摸爬滾打,從代工生產到自主研發,從跟隨標準到制定標準,完成了從“跟跑者”到“領跑者”的蛻變。
此外,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,也是臨沂成功的重要密碼。政府不做“甩手掌柜”,也不搞“過度干預”,而是像“園丁”般為市場主體提供沃土:完善基礎設施、優化營商環境、搭建服務平臺,讓市場活力充分涌流。這種“有形之手”與“無形之手”的默契配合,讓臨沂在產業升級、數字轉型的道路上走得更穩、更快。
“敢教日月換新天”:未來之路“怎么做”
站在新的歷史起點,臨沂并未躺在功勞簿上“吃老本”,而是以“歸零心態”再出發。在產業升級上,秉持“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的理念,持續加大研發投入,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、高端化邁進;在數字轉型中,運用大數據、物聯網、區塊鏈等技術,打造“智慧物流”“數字商城”,讓“扁擔精神”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;在區域協同發展上,積極融入國家戰略,以“物流之都”為支點,構建輻射全國、聯通世界的商貿網絡,從“臨沂制造”邁向“臨沂創造”。
面對未來,臨沂深知:中國創造的道路沒有終點,唯有保持“闖”的精神、“創”的勁頭、“干”的作風,才能在時代浪潮中繼續書寫傳奇。從木質獨輪車到智能物流網,變的是發展形態,不變的是敢為人先的勇氣;從地攤經濟到產業集群,改的是產業格局,不改的是腳踏實地的堅守。臨沂的故事告訴我們:只要懷揣夢想、勇于創新、務實奮斗,中國創造的“草根范式”就能在華夏大地處處開花,結出累累碩果。